1、林徽因表面是说,窗外的风景是看不透的。
(资料图)
2、“算了算了!你简直老老实实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
3、”其实,她是明白的。
4、她一定大有铜驼荆棘,故宫离黍之感;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章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读出了一个知识女性对下层人民的悲悯,对社会裂痕的哀伤,以及对自身优越生活的愧怍和不安。
5、扩展资料:写作手法:《窗子以外》的描写中处处借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各阶层民众的生活,揭露了当时腐朽落后的现象,使读者在笑声中对散文中的人物予以否定。
6、当然,林徽因笔下的讽刺大多以直讽为主,或调侃,或批判,极具现实主义。
7、首先是对窗子以内的“你”的讽刺。
8、 据资料显示,文章的主人公“你”是林徽因以自身为原形创作出来的,散文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你”的认识。
9、正是这样,我们不难看出,“你”代表了林徽因一类的拥有文化知识又不断自省的学者。
10、而散文中不断重复强调的“永远是窗子以外”,喻指当时知识分子脱节的创作,这引起了当时很多学者的共鸣。
11、对于林徽因来说,“窗子以外”对于她的意思是,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四个字蕴含着林徽因所想要表达的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感悟。
12、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一种心情,窗子以外的世界和自己好像很遥远,却又看得那么真实,是林徽因对生活在痛苦的群众的深切关心,是对生活和制度的一种反抗。
13、扩展资料:这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林徽因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叙事散文。
14、作者以诗见长,因此文章中也弥漫着诗的气息与灵性。
15、作者以一独特视角——窗子内外,用女性的敏感工笔画般描绘了种种人生的横断面。
16、在这里,“你”是观察者 ,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隔着各式各样的窗子暴露在你的眼前,看似没有条理,没有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
17、在主人公的眼里,“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18、心怀着对窗外的向往,离开窗子,想到窗外去寻找世界,寻找一次自由,一种向往,然而最终却发现:世界仍在窗子以外,不管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19、作者不仅真切地剖析了自己的生活与心灵的状态——这种与现实人生若即若离的状态,同时也在教我们观察、思索、关注人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生。
20、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读林徽因《窗子一外》有感人们总在期待,期待着来到窗外,窗外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永远都不会落幕。
21、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到窗外,却发现“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和生趣,全在那里;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可是永远隔在你的窗子以外。
22、”“永远”和“隔”字,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
23、她这样的期待,可是无论到哪里,却永远走不到窗外。
24、窗外有那么多的事物,充满了生趣,那么多的颜色,所有的一切是那么令人向往。
25、可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坐在窗子里只能呆呆的看着的旁观者。
26、窗外的一切,一切,似乎都与你无关,你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不能体会到辛酸,痛苦,这多彩的窗外世界似乎并不属于你,你不能经历,也体会不到什么,因为你只是一个旁观者!无论你怎样努力,用怎样的方法,都走不出你的窗子,这一切还在你的窗外。
27、你无奈,向往,期待……可你永远也改变不了,你还是只能呆呆地看着窗外!这可能就是她的生活!窗里窗外的隔阂,永远不能消除。
28、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
29、这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30、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解窗外的人。
31、就是你去不了的世界。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