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八卦 > >> 内容页

黄河岸边“植绿人”-速读

2023-05-02 09:56:53 来源:新华社

春夏之际,黄河岸边,草木蔓发。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林场,轰鸣的挖掘机吊起树苗,稳稳放入提前挖好的树坑中,苗木工人扶苗、培土、踩实、浇水……眼下正值春季造林的收尾期,工人们正抢抓时机,种下油松、侧柏等耐旱树苗。

“种树和种粮一样,都得赶时令,‘五一’假期我们也不休息。”马鞍山管理站队长丁河勇告诉记者,每年3月中旬地皮解冻到5月10日前后,气温回升,雨水较多,是春季造林的黄金时节,而进入夏季气温过高,水分蒸发严重,会降低树苗存活率,因此工人们正与时节“竞速”,争取种下更多树苗。

一株株新栽的树苗整齐排列。新华社记者苏醒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距黄河最近距离仅有5公里,是阻挡沙漠侵袭、保护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在这里种活一棵树十分不易。

记者看到,为应对当地春季大风天气,苗木工人在每棵树四周打下木桩,再用绳子将树苗与树桩捆绑,进一步固定苗木,以提高成活率。

苗木工人用绳子对新栽的树苗进行捆绑和固定。新华社记者苏醒 摄

面庞黝黑的丁河勇在白芨滩工作了31年,治沙的情怀像树苗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呵护这些树苗就像呵护我的孩子一样,修剪、浇灌、补植、病虫害防治,丝毫马虎不得。我已经习惯了与树为伴的生活,隔两天不上山看看林子,心里就不踏实。”他说。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林场内,一辆拖拉机在运送树苗。新华社记者苏醒 摄

治沙需要久久为功。白芨滩在沙漠腹地利用自然降雨,采取草方格固沙、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极大提高了草木成活率。同时,在沙区边缘有灌溉水源的地方,采取滴灌节水技术,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

植绿,更要护绿。59岁的吴敬忠今年“五一”假期也没有休息。他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林场最偏远的东湾护林点已经坚守了9年,是整个护林点唯一的护林员。每天清晨,吴敬忠骑上摩托车在管护区内来回巡护,一人一车,每日行程49公里。

在吴敬忠守护的林区,有一小片父辈栽下的小叶杨林,当年的小树如今已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这些树木都是白芨滩变化的见证者,我不但要守护好它们,还要让后辈把这种治沙植绿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从白芨滩防沙林场到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0年来,无数像丁河勇一样的白芨滩人投身于治沙植绿,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的“绿色长廊”,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新华社记者马丽娟、苏醒

责任编辑:黄璐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01-2013 www.977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954 29 18 82 @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吉中国时尚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